首页 > 行业 > > > 正文
古人从军路上如何饮水?宋朝如何解决用水问题?
发布时间:2023-01-22 20:50:28   来源:陈坤说历史  

两宋时期,中原王朝始终面临着游牧民族的军事压迫,古人从军路上如何饮水?宋朝如何解决用水问题?

宋代用水


(资料图片)

同历代一样,宋朝也十分重视保障军营生活用水,毕竟充足的水源是维持军营生活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众所周知,宋朝实行的是募兵制,其军队和家属理应生活在军营当中,但由于每个地方对武备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有些州郡的士兵一直生活在军营之外。

如建康府(今江苏南京)的厢禁军营:“旧皆茅庐,绍熙中,章公森尽易为瓦屋数干间,号日新营。其隶册籍者始不与居民杂比”。绍兴府(今浙江绍兴)也存在着营寨久废不修,军兵皆居住于外的情况,在修葺新营寨的时候,宋朝非常重视将士生活用水的保障。造成宋朝军营乏水的原因有很多种,一些城市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饮水渠道有限,一旦遭到破坏,居民用水就会出现困难,军营用水更是首当其冲。

1090年杭州(今浙江杭州)城内“沈公井复坏,终岁枯涸,居民去水远者,率以七八钱买水一斛,而军营尤以为苦”。无独有偶,嘉定八年(1212)夏五月,江淮地区“草木枯槁,百泉皆竭,行都斛水百钱,江、淮杯水数十钱,喝死者甚众”。高昂的水价已经超出了普通士兵的承受能力。

同时还要注意到宋代城池内部营舍大多位于居民区,很多用水设施可能早已存在,而对于城外的军营,由于本身具有拱卫城池的军事性质,致使有些时候兼顾不到士兵生活用水,也容易造成军营缺水。此外,出现旱灾的时候,军营用水也会受到影响。宋朝解决军营乏水问题最常用的方法是修建水井。

苏轼在杭州(今浙江杭州)时,城中以竹为管修筑的沈公井已经无法使用,在访问旧贤之后,苏轼“用瓦筒盛以石槽,底盖坚厚,锢捍周密,水既足用,永无坏理。又于六井中控引余波,至仁和门外,及威果、雄节等指挥五营之间,创为二井,皆自来去井最远难得水处”。凿井技术的革新与新井的修筑极大地改善了军营乏水状况。如果军营距水源地较远,会在军营内修建饮水池。

如淳熙四年(1177),赵粹中知池州(今安徽贵池)时,认为“营垒取水回远,为创大池以便汲者”。当遇到天气干旱,通常也是开凿深井来解决军营饮水问题。庆历六年(1046),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大旱,多处水并枯竭,出现了百姓渴死现象,宋仁宗了解情况后,下令“在京坊郭、军营并畿县凿井数百”。

当然,宋代军营凿井多由朝廷组织人力完成。并不是所有军营都适合开凿水井,有的军营可能由于地理位置不佳,地下水位偏低,无法凿井取水。在这情况下,朝廷也允许军营就近取水。如绍定五年(1232),泸州城内军营中没有井泉,朝廷准许士兵“于营后开门取水”,这才保障了军营正常用水供给。

除了日常需要使用到水外,还需要水源用来防火。作为军队生活区的军营,是火灾爆发较为频繁的地方,火灾时刻威胁着生活在军营中的士兵及其家属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由于火灾具有突发性,一旦发生就很难扑灭,因此如何有效地预防火灾成为古代军营始终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而贮水对于入口居住密集、建筑材料易燃的军营来说,在防火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宋代军营非常注重防火用水,在文献当中有不少关于宋代民居防火用水的记载,如开宝初年,南汉广南地区居民家中就普遍放置贮水桶,号“防火大桶”。宋神宗熙宁年间,京师大旱,朝廷按照惯例命令坊巷以瓮贮水,用来及时扑灭火灾。

此外,很多城市都修凿有专门防火的蓄水池。宋代的防火蓄水池一般称为“防虞水池”和“潜火池”,南宋临安(今浙江杭州)城内就有防虞水池二十几个。总之,作为城市组成部分的军营,已经被纳入到城市防火用水体系当中,除了加强自身的贮水防火,更是依托于城市公共备水防火设施。

生活用水

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由此可见,后勤补给在行军打仗中的重要性。但仅仅考虑粮草供给是否充足显然是不够的,保障军队和马匹在行军途中用水的正常供给,也是要时刻注意的事项。古代行军途中消耗的粮草是通过庞大后勤补给做支撑的,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为了保障充足的军用物资,不允许建立专门的运水队伍,对于水的需求往往借助于天然水源地。

从史料中可以看出,他们在行军途中会利用天然的水草分布情况,就地解决军队的饮水事宜。这也是汉唐时期中原王朝对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时惯用的水源补给策略。在所有的天然水源地中,河流是宋朝行军用水中最重要的来源。例如李继迁在至道二年(996)围困灵州城(今宁夏灵武西南)时,对于是否救援灵州城,大臣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张洎认为如果朝廷从环庆、丹延、麟府等三路各出兵马,“环庆一路虽乏井泉,清远军大有粮草可以就而食焉,丹延、麟府两路河水己足供用,但所经蕃部旋加掩袭,则骸粮亦无阙矣”。河流充足的水量是其作为行军用水来源首选的最主要原因。正因如此,河流成为了敌我双方经常争夺的水源地。

尽管依靠天然水源地是宋朝行军用水首选,这却不是唯一途径,毕竟一个地域的水文状况并不是一成不变,单单凭借经验依靠天然河流提供用水,可能会事与愿违。至道二年(996),宋将王超率军途经无定河时,发现河水枯竭,导致“军士病渴”,乏水形势可谓严峻至极。为了弥补天然水源匮乏所带来的不便,宋军采取以下几种措施保障行军用水。

开挖井泉,是宋军解决用水不足的主要举措之一。例如宋将王超率军途经无定河时,遇见了河水枯竭情况,河东转运使索湘“亟辇大锹千枚至,即令凿井。”

携运饮水,在预知行军途中缺乏水源补给时,宋人才会考虑人力运载饮水的方式。这种保障行军用水的方式在宋朝不很常见,不过确实存在。宋太宗北征期间,“以骆驼负大斛,贮水养鱼自随”。说明宋朝行军中应该存在使用骆驼携运饮水的情况。

保障用水体系

官修兵书《武经总要》的颁布才最终完成宋朝行军饮水保障体系的构建。

巧找水源。为了保障行军途中正常的饮水供给,寻找和保护水源地就成为了一项重要军务,一旦在行军途中发现水泉,就会立即保护起来。如在地理环境较为恶劣的沙漠之中,如若未见水泉,可根据当地动物的习性寻找水源,说明行军于沙漠地形中时,通过观察动物行踪应该可以找到水源地。

3.以物止渴。通常情况下士兵会随身携带一些饮水,如果是冬天就“各持水片可以备渴”。随着不断地摸索,宋人发现了一些止渴食物可以在行军途中代替饮水。

由此可知,至少到了宋代中期,人们已经发现油麻、糜饼、皱饭、杂饼等食物有止渴的效果。与汉人相比,少数民族常常以马乳止渴:“鞑人地饶水草,宜羊马。其为生涯止是饮马乳以塞饥渴。凡-牛马之乳,可饱三人,出入止饮马乳,或宰羊为粮。”这表明草原民族出征期间常以马乳代替饮水。总之,宋朝行军宿营时是借助于天然水源地来保障其生活用水的,在所有天然水源地中,河流以其充足的水量是行军用水来源的首选。

关键词: 生活用水 今浙江杭州 地理环境

推荐内容

Copyright@  2015-2022 北冰洋器材装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0036824号-3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