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和“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前者强调了学校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后者则是第一次写入党代会报告。一个“健全”、一个“加强”,体现了党与政府对新时代教育规律的深刻认识,对中华民族优秀教育传统的高度重视,进一步确立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狭义与广义的“家庭教育”
在家庭教育研究领域,关于家庭教育存在“狭义”与“广义”之分。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最终采纳了“狭义”之定义。而上海家庭教育立法研究,试图探索突破,但难度较大。传统教育学意义上,将家庭教育定义为“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到了20 世纪90 年代后期,发达国家吸收了终身学习的思想,提出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家庭中的人际间的事,而是所有家庭成员适应社会的学习与成长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今天的家庭教育已突破了“父母对孩子的抚养与教育”的传统界定,将研究视角延伸到了对当代家庭整个系统的观察。从家庭系统视角观察,一般意义上的家庭结构就像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存在三条边,形成三种关系:1、夫妻关系,它应是平等互动的关系,是家庭结构的主轴;2、亲子关系,它应是上下互动的关系;3、同胞关系,它应是平行互动的关系(独生子女家庭模式缺失这一关系,二孩家庭将复现这种关系)。家庭成员之间三对关系,既逐对形成互动,又复杂交织,从而构成一个具有结构功能和独特情感的沟通模式。
从教育社会学视域出发,对家庭教育认识的最新深化,可归结为几个方面:(1)从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家庭内部的事情,发展到家庭教育是关乎社会的事情;(2)从认为家庭教育的任务就是学习生活技能、处理家庭人际关系,发展到在各个方面促进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3) 从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家长( 父母长辈) 对于子女的教育,发展到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关心、爱护、帮助和指导;(4)从认为家庭教育只是对学前儿童的教育,发展到终身教育,即人的一生始终都受家庭教育。
由此,社会学者认为家庭教育的含义,已经不单是家长对儿童的单向输出,而是包含着父亲、母亲与儿童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共同成长之过程。从上述家庭结构的成员关系,则可推导出三种对应的教育类型:“亲职教育”、“子职教育”和“配偶教育”。这构成当代家庭教育实践的三种形态:今天如何为人父母?今天如何为人子女?以及今天如何为人夫妻?
传统文化语境中的家庭教育:“抚育之爱”与“孝悌之道”
上述这些教育,在我国古代家风、家教、家庭建设中可以找到大量文献依据。比如古代强调的“抚育之爱”、“严父慈母”、再如“昔孟母,择邻处。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三字经》),用现代话语表达,其实都是在讲“亲职教育”。
再比如古代提倡“父慈子孝”、孝悌文化,《论语》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意即孝顺父母,顺从兄长,是仁爱的根本。这都涉及当代“子职教育”的内涵。而如何处理上与下、兄弟间的关系,“幼从长、长护幼”体现了兄弟姐妹间应遵行“长幼之节”。“出则悌”,表明不仅应该作用于家庭成员之间,在社会朋友、同仁之间也要讲究“悌”。
而在我国古代,形容家庭中和谐的夫妻关系,经常提到“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夫义妻贤”,以及“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用现代话语表达,都是值得当代人学习、借鉴的“配偶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其一,幸福家庭需要一个稳定的三角;稳定的家庭成员互动,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证;不稳定的三角,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其二、当代家庭教育,必须宽严相济、潜移默化、探究养育之道、培养孝悌之礼、践行严慈之爱。
其三、家庭教育在当代含义主要是:生活教育、品性教化与养成教育。必须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将礼仪、慈爱、孝悌文化积极因素挖掘、融入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之中。(作者为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本文根据作者在3月18日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青浦分校、上海市写作学会和上海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联合主办的2023年第七届“君子养成与教育之礼”论坛上的演讲整理而成。)
栏目主编:王多
本文作者:杨雄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笪曦
关键词: